跟妈睡vs自己睡 , 10年后脑发育差距30% , 乱分床可能毁掉孩子一生…
发布日期:2025-08-07 03:07 点击次数:198
我5岁的儿子,现在就站在卧室门口,可怜巴巴地望着我。
借着卧室微弱的灯光,我都能看到他眼里噙着泪花。
我心里揪了一下,但是一咬牙,还是坚决对他说了“不行!”。
孩子极不情愿地转身,迈着小步子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我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我这样做是对的,这样是为了儿子好!”
相信很多宝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孩子长期跟妈妈睡,不利于孩子成长。
有数据表明,长期跟妈妈睡的孩子,跟同龄独自睡的孩子相比较,大脑发育水平或者在某些认知区域要落后30%以上。
这一数据出自美国的《儿科学杂志》,是研究人员对2000余名儿童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所得出来的结论。
事实上,“孩子长期跟妈妈睡,不利于孩子成长。”这一观念,将不少宝妈带入了孩子分床睡的误区。
而这些误区很可能毁娃一生,父母不可不重视。
误区一:孩子越早自己睡,越独立,就越有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并非越早自己睡,就越有利于孩子成长。
越早自己睡的孩子,并不利于自身成长,反而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我曾在网上看到马伊琍说她曾在女儿3个月大时,就训练女儿独自睡,结果导致女儿在1岁多时,夜里频繁醒过来,情绪很焦躁,很没有安全感。
最终,马伊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做法,孩子这才恢复到能睡个安稳觉。
而且越早自己睡的孩子,因为缺少妈妈给予的安全感,转而可能去寻找别的可以安慰自己的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是小朋友自己用了很久的毛巾、小枕头、布娃娃等等。
这些东西还有个网络流行称呼,叫做“阿贝贝”。然而,一旦有了“阿贝贝”要想戒断,也挺难的。
所以,不要想着让孩子越早自己睡,越好,而是要在科学的时间让孩子学会自己睡。
至少在孩子3岁之前,别轻易去尝试让孩子自己睡。
误区二:孩子长期跟妈妈睡,长大以后会有恋母情节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如果长期跟妈妈睡,会对妈妈产生依恋,以至于长大后会有恋母情节。
很多人或许并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恋母情节,只是简单地将儿子依恋母亲,就定义为恋母情节。
某乎上一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对此是这样解释的:
“恋父恋母情结跟恋父恋母是两回事儿,‘情结’不是一种情感,而是多重情感纠结在一起;”
“这造成了一种强烈冲突的感情。对父亲或母亲既爱又恨......”
由此可见,恋母情结是一种很极端的情感,是没那么容易产生的。
而且,恋母情节的产生,一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心理发展阶段、家庭环境以及个体差异等等。
一般来说,就单一的孩子长期跟妈妈睡,不会轻易产生恋母情节。
况且,就目前来说,恋母情节也尚未被实验验证,本身还存在争议。
因此,在要不要让孩子分床睡这件事上,父母不必为一个本身还存在争议的概念去担忧。
误区三:在孩子要不要分床睡这件事上,看孩子自己的意愿
有些宝妈拿不准,到底是早些让孩子分床睡好还是长期不让孩子分床睡好。
于是,全凭孩子自己意愿。
这样做,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孩子在分床睡这件事上,有个时间刻度。
无论是小于还是大于这个时间刻度,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这一时间刻度具体是多少,需要根据孩子的发育特点来决定。
比如:有些孩子在2~3岁时,就在一些选择睡衣、挪动小板凳、收拾小玩具的场景中说出“我自己来”这样的话。
就表明孩子对独立活动有兴趣,这时候,就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睡。
有些孩子,虽然年龄已经到了3~4岁,但是父母试着让他分床睡时,有做噩梦或者情绪焦躁的情况。
这就表明,孩子暂时还不适合自己睡。
因此,父母在孩子要不要分床睡这件事上,还是不能步入看孩子自己意愿的误区。
总之,在孩子跟妈睡还是自己睡这件事上,不宜太早、也不宜太晚,更不能强硬让孩子分床睡。
当父母在判断出孩子确实需要分床睡时,更要采取一些适当的办法,让孩子逐步接受。
比如:分床后分房,父母到孩子的房间陪伴孩子入睡,待孩子睡着后,再离开等等。
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细心呵护!
-The End -
作者-而这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相关资讯